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文化资讯

王田禧:绘画中的亲密语言——如何转译家庭记忆与身体情感



2025-05-15来源: 艺术中国

伦敦新兴艺术家王田禧的创作以家庭记忆为原点,探索亲密关系中的微妙张力与情感沉淀。她的作品并非直白叙事,而是通过油画媒介的厚重质感、色彩的冷暖对峙,以及符号化的家庭场景,在具象与超现实之间构筑一个记忆的剧场,使作品超越私人回忆,成为观者投射自身家庭经验的共情界面。那些静止画面中----椅子摆放的位置、人物肢体的悬停、阴影下的色彩对抗----都在无声地追问:当个体记忆被转化为视觉语言,艺术如何承载那些未被言说的家庭羁绊?

在田禧的作品中,“椅子”超越了日常物件,成为一种情感符号。它们或孤立于空旷房间,或拥挤在角落,线条时而紧绷,时而松弛,仿佛承载着无形的重量。艺术家通过油彩的厚重堆叠塑造出雕塑般的实体感,而丙烯的透明薄涂又赋予其流动的光影——这种材料对比暗示了椅子的双重性:既是物理存在,也是情感容器。在《未命名的房间》Untitle Room中,三把椅子以微妙的角度聚拢,低饱和的色调营造出静谧的氛围。尽管无人落座,但凹陷的座面和倾斜的阴影暗示着缺席者的存在,仿佛时间在此凝固。这种“空椅”的意象,既映射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纠缠,也揭示情感的流动与不确定性。

Untitled Room,2024

在田禧的艺术创作中,肢体语言是另一种关键符号。她刻意虚化人物面部,使其模糊为色块,却强化肢体的柔软曲线——这种“去脸谱化”手法剥离了具体身份,让身体成为纯粹的情感载体,巧妙平衡了解构与共情,迫使观众调动个人经验来解读这些更为本质的情绪符号。受插画学习的影响,她擅长捕捉动态中的“未完成瞬间”:那些两人紧紧拥抱却看不清表情的刹那、面对面呆坐的静默、餐桌旁无声哭泣的轮廓,或是与小狗奔跑时飞扬的动态轨迹……这些凝固的动作打破线性时间,迫使观众在静止中拼凑隐含的叙事,如同从碎片还原完整故事。在作品“Run, Run, Run”中,田禧描绘了人物与小狗一起奔跑的画面,体现人与其亲密伙伴之间短暂而快乐的纯粹联系。旋转的笔触和柔和、发光的调色板为场景注入了温暖和动能,唤起了一种自由、嬉戏和情感的感觉,温暖的黄色和柔和的蓝色增强了俏皮,梦幻般的品质,唤起了与心爱的同伴一起跑步的简单,无拘无束的快乐。

Run,Run,Run 2024

Hold me tight, 2025

Rock Star, 2024

田禧在材料运用上展现出大胆的实验精神。她打破传统绘画的媒介界限,通过油画与丙烯的层叠、固体油彩与拼贴元素的碰撞,构建出独特的视觉语言。在部分作品中,厚重的油彩肌理与亚麻布基底形成强烈对比,而杂志剪贴的几何碎片则通过丙烯薄涂巧妙融入画面,创造出既分裂又融合的独特质感。这种创作方式让偶然性成为重要元素:随机嵌入的印刷文字可能转化为人物服饰的细节,意外的广告色块或许演变成富有隐喻的背景符号。田禧将这种创作过程形容为“与未知对话”,每一片纸屑的加入都在打破既定的构图逻辑,推动作品从预设走向即兴,最终形成材料自主表达的舞台。

Lobster Man, 2024

Polka-dot Secret, 2025

Stop, 2025

她通过色彩的共振,让不同时空的媒材达成和解:消费符号的光泽在层层丙烯的覆盖中转化为情绪的色域,新闻文本的躁动被油彩的肌理温柔驯服。这种去符号化的表达方式,使复杂的情绪沉淀为更本质的视觉语言——正如她画中那些永远空出一半的椅子,不只是留给观者一个物理上的座位,更制造出一个个等待被赋予意义的空白空间。艺术家更是巧妙利用材料特性,让色彩不仅可见更可感:龟裂的油彩、毛糙的拼贴边缘,这些细微的质感变化都成为时间参与创作的证据,让抽象的情绪获得了可触的视觉体验。田禧刻意保留着画布上的创作痕迹----为调和的色块、粗粝的笔触、拼贴的毛边。这些“不完美”的元素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,与数字时代的精加工美学形成鲜明对比。当油彩的斑驳、丙烯的流动性与拼贴的锐利边缘共存于同一画面时,材料间的张力本身就成为艺术宣言: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完美的表象,而是存在于这些不可复制的偶然性和创作过程中的挣扎痕迹。

田禧的创作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艺术真谛: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追求新奇,而在于发掘日常中被忽视的情感深度。她的实践表明,艺术家不仅是情感的表达者,更是社会对话的催化剂。那些静止的椅子、凝固的肢体、低语的材质,都在邀请观众进入一场静默的对话。当我们驻足凝视,画布上的每道痕迹都在诉说着共通的体验——这不仅是关于存在的思考,更是通过艺术寻找心灵共鸣的旅程。(作者:陈耀杰)

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